◎ 日期:101.10.14 (日)
早上在水頭珠山一帶頂著烈日又忘了帶水的逛了半天時間,
又累又渴的我們先是到牛家莊飽餐一頓,接著到模範街的「戀戀紅塵」點杯毛澤東奶茶,
在這邊吹冷氣休息了一個小時後,才有體力繼續下午的金城之旅。
在牛家莊的時候用地圖&手機搜尋模範街的位置,
抵達時發現原來在導遊帶我們到「邱良功母節孝坊」附近買土產的店再往前一點的地方而已,
邱良功母節孝坊位在金城鎮東門,建於清朝嘉慶十七年(1812年),是台灣地區規模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牌坊,
也是金門唯一的國家一級古蹟,素有「台閩第一坊」的美譽;
建立牌坊的目的在表揚清朝浙江水師提督邱良功的母親許氏堅貞守節28年,撫育獨子成為國家棟樑,
貞節牌坊,對於古代守節女子來說,真的是既榮耀又悲哀的象徵,
榮耀的是,這是她花了一輩子的光陰,堅忍教育兒子(女兒還不行喔~)的成就,
悲哀的是,歷經這一番艱辛,若是撫育的兒子不成材,還是不可能會有這一座欽賜牌坊的產生,
而且,現在的人都只知道這是邱良功母親的節孝坊,頂多知道她姓許吧~整個就是因著兒子的功績才有的榮耀。
手捧著現炸好的鹹粿邊走邊吃,在小巷弄中穿梭的我們來到了首要目標─陳詩吟洋樓,
陳詩吟洋樓是在夜遊後浦小鎮的活動中,必定會安排的景點,四月的時候無緣得見,
這次的自由行,趁著等待蚵嗲的空檔在後埔的小巷裡穿梭,還蠻簡單就找到。
裝飾華麗的洋樓滿布著歲月的痕跡,原本以為看到的會是一棟整修過的洋樓,結果...大門深鎖不得進入...
上網搜尋陳詩吟洋樓,稍稍整理簡單的相關資訊如下~
此棟洋樓是由赴新加坡、印尼開設土產貿易商號的金門高坑人陳詩吟所建造,
他於1932年,偕同四夫人薛賢珍返鄉,在後浦購地建造大洋樓,
不過生意繁忙的陳詩吟並沒有親自主導興建事宜,而是由四夫人薛氏及其姪兒陳文藩統籌一切,
然而,當這棟洋樓尚未蓋到一半時,陳詩吟即在金門辭世,
而在洋樓住不到四年的薛氏夫人,也因民國26年日軍發動戰爭而避走新加坡,
將這棟房子託付親戚代管,爾後即不再返鄉定居,
這樣聽起來,算得上是身世有點淒涼的洋樓。
陳詩吟洋樓正面裝飾主題豐富,最特別的就是山頭望柱上「印度番傭苦力人偶盤托仙桃」。
以及柱頭「憨番抬厝角」的泥塑
不知道當初這樣的設計是想彰顯洋樓主人在僑鄉的地位,還是要發洩一下在異地打拼被人欺壓的辛酸?
陳詩吟洋樓不但有著美麗的門面,它的進深也很長,側邊一樣有著精緻的裝飾。
陳詩吟洋樓隔壁的不知名洋樓,雖不如陳詩吟洋樓的華麗張揚,但自有一份簡樸之美,
小巧簡單的洋樓,一樣是處於荒廢沒有整修的狀態,喜歡它的紅磚圍牆,
牆上左右各釘上一塊大紅色的公布欄板,這兒似乎曾經用作類似村里長辦公室的用途。
漂亮的圍牆上貼滿了民國百年奎閣活動的海報,那一抹探出圍牆的綠,顏色對比特別鮮活~
奎閣,又稱魁星樓,建於清道光16年(1836年),是由仕紳林斐章捐銀千圓所建,位於後浦城南,
祭祀魁星北斗,科舉時代特別受到文人的崇敬,現代則多半由學生與參加各種考試的人會到這兒來拜一下,
因為就在陳詩吟洋樓的斜對面,兩個景點可以一次參觀~
離開陳詩吟洋樓與奎閣後,我們繼續在金城的小巷弄裡漫步,沿途看到有特色的建築就隨手拍拍。
繞呀繞的~經過二姊同事推薦的餅店,來光顧一下~
老闆說他們的餅都是自己做的,天天新鮮現做、不賣隔夜餅,
買了麻荖、牛軛餅&一口酥(右邊那三包),每一種都好好吃,尤其是麻荖~獲得一致的好評。
外觀上低調到不行的「金門縣丘(邱)氏宗親會」,這兒是邱良功故居,
說實在的,要不是有指標指往這兒、加上門口的宗親會木牌,根本看不出這兒是邱良功老家。
邱良功故居旁有著一座建築宏偉、白色外牆的大洋樓,這是出洋到新加坡的鄧長壽所建造的「鄧長壽洋樓」,
在軍管時期曾用做「浯江招待所」,目前是閒置狀態。
金城的老街散散步後,我們回去領據說要等一小時的蚵嗲並就近在一旁趁熱完食,
之後到金門總兵署逛逛、買了小籠包回民宿當晚餐,就這樣結束了在金門的第二天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