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101.04.27(五)
位在山后的金門民俗文化村,雖然位於金門的右上角地帶,與我們想逛的金城水頭地區剛好成對角線,
但是,這裡真的是到金門必遊的景點,不論是跟團還是自由行,都很建議要把這兒排進行程裡,
因為在這兒,傳統閩式建築的美、金門僑民海外奮鬥史或者是單純的美食饗宴,通通有。
大門口的參觀路線圖可以很明顯的看出,這兒是經過嚴謹規畫的一處聚落。
從牆上的簡單講解就可以稍稍了解這兒的歷史,這麼龐大的閩式建築(一共18棟建築),
竟然是由一對旅日僑商父子二十餘年來不斷的從海外挹注資金僑匯,為宗族規劃擘建的,
除了供族親居住的16棟敏是二進住宅外,還興建了家廟以及鄉塾,就算自己不住這兒也想幫助族親過得更好,
只能說,當時人們的土地精神與宗族力量真的是根深蒂固的深植腦海,就算人在海外也總想著有一天落葉歸根,
不過這樣為宗族打算,住宅、家廟、宗祠一手包的規模,在金門也只有這個地方有吧!
在其中某棟建築內的縮小比例模型圖,更可以看得出規劃之嚴謹、建築群之龐大。
好啦~從大門口入內,我們開始游走在每一棟閩式建築之間。
這兒很有名的王阿婆海蚵煎,每到假日幾乎一位難求。
因為中午吃得很飽,所以完全沒有想吃它的念頭...拍拍二姊同事點的海蚵煎來過過乾癮就好。
喜歡這樣磚紅建築前有著綠色大樹,一種古樸溫潤的美~
抬頭往上望就可以看見翹起的屋脊
遊走在各棟建築之間,最喜歡拍的就是這樣的景緻。
斑駁石窗的間隙可以望見不一樣的風景
從這棟建築院落敞開的門可以望見另一棟建築的院落
從這樣的角度更可以感受到當初建築時的縝密設計,門開可互通、門閉可自守。
後院景致
裝彈藥的木箱如今用來種植花花草草,堅毅中透露著溫柔。
圍牆上的花窗,整齊有致的排列既美麗又防盜(瓦片很脆弱、人一踩上去就碎了,會發出聲響。)
聚落裡的鄉塾「海珠堂」,因為從此處向東方眺望,可以看見旭日&明月宛若明珠懸於海面上,故名之。
門口正前方有一個半月型的水池,應該是跟風水有關吧。
海珠堂整個建築精緻小巧
由內往門外望去
四合院圍起來的是一方小庭院
造型可愛的出水口,取其鯉躍龍門的意思。
兩側護龍是兩層樓的建築樣式,小小的迴廊&樓梯,這兒不知道是不是以前的教室?
有樓梯往2F,但遊客止步。
建築的角落都有開這樣的邊門,方便各棟建築相通。
其實在民俗村內這樣繞來繞去,如果沒有有系統的一棟看過一棟,就會像我這樣不知道自己身處何處,
走馬看花的結果就是自己腦袋裡面也跟著花了起來...走到後來還真的是搞不清楚身在哪一棟建築中...
有頂花轎,所以知道是在喜慶館中。
看了介紹才知道原來這棟是王氏父子中的兒子王敬祥的住所。
接下來是我也搞不清楚位在哪一棟建築內的一些說明圖示,
由這照片可以看出金門的傳統閩式建築,房間真的都好小,窗戶也不大,以現在的標準放張雙人床就滿了...
原來金門山后王家跟台灣板橋林家還有姻親關係耶~果然有錢人都是跟有錢人來往的。
這是位在整個聚落最後方的宗祠,聽說風水學上宗祠都要改在整個聚落的最後面,
建築在面海和緩淺坡上的山后十八間(16棟住宅+鄉塾海珠堂&王氏宗祠),宗祠就位在最高點的位置,
傳說王氏宗祠是蓋在龍穴上,龍頭突出於宗祠外(照片左下角有一塊只拍到一部份的大石頭就是龍頭),
另外龍尾的部分則在宗祠內的廂房中,因為宗祠不對外開放所以也不得而見。
雖然說整個民俗村是對外開放的,但並不是18間屋宇都可讓遊客任意穿梭,
其中有的轉而經營民宿、有的是商店、有的闢為展館,更有幾棟仍舊維持民宅的使用由王氏後人繼續居住,
所以穿梭在古意盎然的閩式傳統聚落中時,就算醉心於建築人文美景,也請務必注意不要打擾到居民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