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102.04.04 (四)
我的習慣是在出國前會先看書或上網了解一下旅遊地點的相關資訊,
不過因為對於尚未踏足的地方沒什麼特殊情感,所以搜尋的資訊雖多也沒啥特別的感覺、浮光掠影罷了~
甚至,查得比較仔細大多是當地有什麼特產不買會後悔的~哈哈!
反倒是回來後,看到和旅遊地相關的書籍會特別地想買,製作相本時也會非常勤勞的上網搜尋相關資訊,
有了感情後,會更想將腦海中的相關資料庫建立的更加完整,把眼睛看到的跟書本寫的相互印證,
所以,從京都回來後到現在看到有關京都的書籍還是會陸續添購;
美加17日逍遙遊後,趁著博客來五折時買了在圖書館借閱過還蠻喜歡但有點貴的一本加拿大旅遊手冊;
離開沖繩了,才開始上網搜尋所有有關沖繩的旅遊書;
這趟北京之旅也一樣,寫北京相關文章時,書桌邊還躺著一本圖書館借來的「百變北京」。
也因為這樣,實在是無法忍受自己在紫禁城內走走繞繞過一圈、回想起來卻是模模糊糊一片,
看得太多、聽得太多,反倒是讓我事後完全無法釐清自己在紫禁城內走過的路線...= =
好在有拍很多照片、更慶幸買了一張紫禁城手繪地圖,
花了一些時間整理照片、對照地圖、組織腦袋中有點混亂錯置的記憶後,我畫出了曾經走過的路線圖,
下面網路上抓取的圖片中的藍色線條就是我們跟隨小楊帶領走過的路線,
從午門開始、經過前朝三殿、經過養心殿&乾清宮、繞到因甄嬛傳赫赫有名的西六宮後,出神午門。
從午門進入到紫禁城內後,首先迎接我們的是「內金水橋」,
漢白玉砌成的河道與拱橋蜿蜒在紫禁城中,其中就以太和門廣場前的這一段最平整漂亮,成牛軛型,
在內金水河上有五座漢白玉砌成的內金水橋,
正中央一定是皇帝走的「御橋」,其餘兩側四座才是供王公貴族&大臣行走的,
可惜當天擁擠的人潮與在前面快速帶路的小楊讓我們沒機會可以拍到五座橋並列的模樣,
下面照片是剛過午門,站在午門前透過內金水河往太和門方向拍。
這張就是已經過了內金水橋,站在內金水河旁聽小楊導覽時拍的,蜿蜒的人工河道有種華麗的美感。
太和門,紫禁城的第四道城門(其實這一點我是回家後上網查資料才知道的~長得跟前面三個城門差好多...),
也是紫禁城中最高大的一座宮門,面寬七間,門前有一對銅獅,雄偉的太和門是紫禁城外朝的正門。
因為小楊的一句「去到那兒也上不去,都圍起來了~我們在這兒看跟到那兒看都一樣的!」
所以對於太和門的印象就僅止於遠觀,連後來的太和殿也是這樣比照辦理,
雖然我在這兒拍了超多張的照片,但是每張照片的角度跟距離都差不多,回家挑到眼睛都花了...@@
太和門廣場邊建築的轉角,有白色的小橋相銜接。
經由太和門左側的昭德門進入,就真正的進到了紫禁城的外朝地帶,皇帝老爺子辦公的地方。
太和殿,又稱金鑾殿,是明清時期北京城最高的建築物,
所謂的外朝,是由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以及文華殿、武英殿組成,是皇帝的辦公處所,
其中的太和殿,因為皇帝登基、冊封皇后等國家大典都在這兒舉行,所以規格體制都是全中國第一;
三大殿建立在紫禁城的中軸線上,太和殿裡的皇帝寶座也是在這條中軸線上,走在紫禁城裡,處處皆風水呀!
因為太和殿是中華第一殿(明清時期),所以很多建築上的最高規格~
比如說,殿頂用的是重檐廡殿頂設計,只有宮內最尊貴的建築才能使用這樣的設計;
比如說,殿頂正脊兩端的螭吻是宮內最大的,每個由13塊琉璃構件组成,重約4.3噸;
比如說,殿脊上除了最前面的騎鳳仙人外還有10頭神獸,是全紫禁城最多的;
皇帝是九五之尊,所以九對古中國而言已是至高無上數字,而太和殿還多出一頭叫「行十」的神獸,
由此可見太和殿地位的崇高,這也是天下所有廟宇及殿堂中的唯一。
這幾天在北京的各景點,蠻常見到穿制服的一群人走來走去的,或散散的、或整齊排列大步走。
太和殿前的石磚地是有整修過的~小楊說世運時有外國遊客反應他們來北京是要看「有歷史的東西」,
所以當局討論後決定有的地方不修了、維持原貌,照片右邊的地磚就保持明清時期的模樣,有幾百年的歷史了。
「體仁閣」位於太和殿廣場東側(面向太和殿的話是在右邊),面向西方,
康熙17年,曾詔舉博學鴻儒百人於體仁閣共同纂修《明史》,清代各朝御容也曾經收藏在這兒;
乾隆48年毀於大火重建後,便作為清代內務府緞庫,內設收貯緞繡木架143座。
好啦~遠遠的「瞻仰」過太和殿後,我們又被小楊帶著往後走。
紫禁城外朝三殿的太和殿與保合殿旁都有連接著內牆將外朝又劃分為三個區塊,
分別是太和門→太和殿,太和殿→保和殿,保和殿→乾清宮,殿旁的邊門一關上就是獨立的區塊,
這樣的設計不知道是不是基於保安上的考量(關上宮門,就可將來犯的叛黨給截成散兵、各個擊破)?
(這一張照片可以看到太和殿的屋脊上除了後面的鴟吻與最前方的騎鳳仙人外,中間還有十隻神獸。)
外朝三大殿坐落在三層漢白玉砌成的台階上,台階高8.3M,台階邊緣設有螭首(龍的九子之一)形狀的排水口,
除了轉角的大龍頭之外,其餘的小龍頭嘴部都有鑿孔可通排水溝槽,下雨時會形成「千龍吐水」的壯觀景觀。
(那顆轉角的大龍頭,正面看起來真的很像泰國的大象頭,側邊看才看出龍的模樣~)
進了中左門後,目前位置在中左門與後左門之間,照片右邊就是中和殿&保和殿,左邊是一整排的廊廡,
小楊說這些廊廡之前都是存放宮皇帝使用的物品,感覺上可以憑空想像太監宮女們穿梭其中的情景。
在後左門的位置,小楊停留了大約半小時左右讓我們沿保和殿的內牆、爬著樓梯往上到後兩殿走走看看,
一走上保和殿前廣場,最先吸引我們注意的就是這個大大的鎏金水缸,
跟我們停留在太和門旁聽講解的生鏽水缸不一樣的是,保和殿旁的鎏金缸還看得出曾經附著於上的金箔顏色,
也可以很明顯的看得出刀械刮刻過的痕跡,那都是八國聯軍時留下的痕跡(聽說是日軍拿刺刀前端刮的~),
鎏金缸有著很實際的用途─滅火,算是古早時代的消防工具,
因為紫禁城都是木造的房子,木頭最怕火燒,未免火勢一發不可收拾,這個古早的消防水缸就很重要了,
(不過效果好像還好ㄟ~因為紫禁城的宮殿有很多都是火燒過後重建的,有的甚至不只燒毀過一次...)
北方的冬天,滴水可以成冰,為了避免水缸的水凍結,保暖禦寒的工作很重要,
鎏金缸下的那圈石頭功用就是燃燒木柴避免天寒地凍水結冰,火災時要用水如果只有冰塊可用那就糟糕了,
小楊說,在冬天氣溫零度以下的時候,還會在缸外套上棉布套保持水不結凍呢!
因為四周到處都是遊客,加上每間宮殿看起來都差不多,所以我們也是意思意思到保和殿前拍張照片,
之後反倒是將注意力都放在漢白玉台階與屋脊裝飾上了(一直到這兒才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呀~)。
保和殿的屋脊,鴟吻與騎鳳仙人間神獸有九頭,分別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閗牛,
全紫禁城(應該說全中國)只有太和殿屋訂的神獸有十頭(多了行什),這些神獸每一隻都代表對國家的美好祈願,
一般皇帝起居處,屋脊神獸有九頭、皇后處有七頭,其餘依次遞減,關於這些禮制都有很嚴格的規定。
對了,查資料時才知道,原來這些屋脊上的神獸像除了禮制、階級等精神層面的意義外,還有很實際的用途,
房子建築免不了會使用到鐵釘等零件,屋脊上的神獸同時肩負著阻擋雨水、防止鐵製零件生鏽的功能。
來張由上往下的漢白玉台階照片,比起保和殿,我們花在這兒的時間還比較多咧~
保和殿內牆轉角的屋頂,就連這個小小的地方也有鴟吻鎮守。
呼~走到這兒其實已經有點視覺麻痺了,到處都是黃瓦紅牆,到處都是龍,真不愧是皇城呀!
因為很好奇為什麼只有皇宮的屋瓦是黃色的、天壇的是藍色(不過民居清一色黑灰色調就是),
所以上網查了一下,結果還真的有相關的規定耶~
維基百科上說明,清代對不同等級的建築,所用的琉璃瓦有嚴格的規定,
(另有一說是以燒製琉璃瓦的技術而言,要燒出黃色的是最困難的,所以只有最尊貴的皇宮可以使用這個顏色。)
黃琉璃瓦:用於帝王宮殿、陵廟,如北京故宮,明十三陵等;
綠琉璃瓦:用於王府;(不過綠色的琉璃磚也有使用在其他地方)
青琉璃瓦:用於祭祀建築,如天壇祈年殿,屋頂鋪純青琉璃瓦,象徵青天;
黑琉璃瓦、紫琉璃瓦等多用於帝王園林中的亭台樓榭。
只能說,古代的中國真的是處處皆規矩、階級森嚴到了很龜毛的程度,
據說在明清時期,平民百姓連靠近皇城方圓幾里內都算犯罪,是有沒有這麼誇張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