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101.10.14 (六)
四月跟團時,時間上只來得及匆匆在金水國小前拍張到此一遊的照片,無法好好參觀一下這美麗的國小,
十月的自由行,在豔陽藍天的襯托下,終於可以好好的、盡興地在這充滿風情的地方走走看看。
金水國小的山牆上也有著繁複美麗的泥塑,有天使、梅花、老鷹、牡丹、葡萄、鳳凰,
在校門正中間還有ㄧ個A字形,在西方A是代表優等的,寓意是鼓勵學生努力求學,求取最好的成績,
雖然設計不同,但是它的含意跟山后海珠堂『鯉躍龍門』的吐水口是一樣的。
水頭區在以前是僑匯充足的地區,很多水頭人出海到南洋經商致富,之後僑匯回鄉回饋鄉里,
當時水頭有好幾間私塾,後來由當地黃氏家族於民國21年集資興建的金水國小,是那時候金門最大規模的國小。
其實從金水國小門面的洋樓式建築,還蠻難想像進到國小內部會看到那麼多的閩式紅磚,
特殊的"回"字形建築,意諭出洋客渴望回家、回家的心情,
從大門進入後,首先看到的就是禮堂,也就是回字型建築的"口"字部位。
禮堂後方,原本可以行走的階梯現在擺了兩盆花,"禁止通行"的意思。
沿著回字型的走廊慢慢逛,我們來到了以前的教師宿舍。
既然是學校,當然一定會有教室(廢話...)
斑駁的黑板顯示歲月不留情的痕跡,這兒的課桌椅還蠻好坐的耶~比起我們國小的課桌椅來得大又穩,
既然有桌椅,我們就把地圖拿出來、研究討論等等離開水頭要往珠山的路線怎麼安排。
沒想到我們沒有特意安排,這三天的行程內,七間學校我們竟然也造訪了四間─海珠堂、金水、浯陽&睿友。
金水國小除了展示關於金門學校的介紹外,另外的介紹主題是有關出洋客的生活與僑匯、通行證的展示,
以往只知道出洋客的無奈與辛酸,在這兒看了相關介紹才瞭解僑鄉婦女的閨怨也是很苦,
簡單的來說,就很像以前電視劇演的那樣,故鄉一個家庭、外地一個家庭,
出洋客的婚姻大多是在金門奉父母之命娶了一位元配(通稱大老婆),然後就把照顧雙親與老家的責任留給她,
自己到了打拼地後,通常會為了事業與本身的需求,在當地又娶了姨太太(俗稱細姨,現在叫小三)再組家庭,
跟以前電視劇看到的那些把元配留在老家盡孝道、自己到上海再娶姨太太幫忙拚事業的劇情簡直是一模一樣,
都說男人出外打拼辛苦,可通常女人被留在老家虛耗青春歲月的心酸又有誰重視,這就是舊時傳統女性的悲哀。
簡單的白牆黑字
那個門也太窄了吧...
說到僑鄉,最重要的當然就是僑匯了~要不是為了$$,誰會想要離鄉背井經歷凶險萬分的海路到外地去打拼,
運氣好活了下來到南洋後,辛苦打拼攢下的銀兩,就得透過「水客」、「民信局」等匯回家鄉。
逼真的模擬蠟像
出洋客一多,在當地一定就會出現像下面照片中「金門會館」的同鄉會,
這兒展出的除了出洋客實際使用過的皮箱(不用裝東西就好重...)外,還有通行海內外的路引憑證之類的資料。
來到水頭,除了黃輝煌洋樓與得月樓之外,金水國小是個很值得安排時間到這兒走走的地方,
在這兒,可以欣賞美麗的建築、瞭解金門學校的規制,還可以藉由展出的主題更加了解金門僑鄉的特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