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102.04.04 (四)
九彎八拐的出了紫禁城後,我們來到了位於紫禁城後門的景山公園,
以前可能是跟紫禁城相連的景山,現在與皇城隔著一條大馬路,我們是走地下道過去的,
到了景山公園這一邊,回頭往紫禁城的方向望去,一樣是萬頭鑽動的場景。
景山公園內,大樹鬱鬱蔥蔥,如果不是這樣灰白的天空,拍起來一定會更漂亮~
說到景山(舊稱煤山),我第一個印象就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自縊(上吊自殺)的地點,
不過,景山公園的歷史當然不只是明朝崇禎皇帝的殉國之地這麼簡單~
位在紫禁城後門玄武門對面的景山公園,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御苑(畢竟離紫禁城那麼的近),
地理位置上坐落在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上(又是中軸線...),公園中心的景山也曾是全北京城城的制高點;
回家查了資料才知道,原來景山是一座人造山,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在修建北京城時,因風水上的考量,
用拆除元朝宮殿的渣土和挖掘紫禁城護城河的泥土,在元代延春閣的基礎上堆築起一座土山,
那個年代光憑人力&獸力,就這樣堆疊出海拔高度89.2M的景山,封建時代動員的的建造力真的很強大!
雖然景山公園整個占地很廣,前有可登高的景山五亭、後有躬耕處、官學、園林與壽皇殿相關建築,
但我們來到這兒最主要的目的是登高遠眺紫禁城,所以只走了前面的景山五亭部分,
不過這時候大家早就又累又餓,應該也是沒精神沒體力繼續往公園更深處走了...
景山的山脊東西向延伸,上有五峰、每座峰上各有一座小亭,
從東向西分別為周賞亭、觀妙亭、萬春亭、輯芳亭和富覽亭,五亭供奉五方佛,是一組佛教建築,
我們是從西邊往上爬,所以依序是經過富覽亭、輯芳亭再到萬春亭(每座亭子的造型都不一樣)。
景山五亭位置正中的萬春亭位於景山最高峰頂,北京古城中軸線上,
從萬春亭上,可以南看紫禁城金碧輝煌的宮殿,北看中軸線的鐘鼓樓,西看北海的白塔,
可是我們登上萬春亭時,四周一片白茫茫,除了往前可以勉強看到紫禁城外,
外旁邊與後面只能看到不清楚的近景,什麼鐘鼓樓、白塔根本連影都沒有~@@
所謂的櫛比鱗次,用來形容紫禁城真是再適當也不過了~
相機鏡頭拉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位於中軸線上的宮殿與左右相比,都比較高也比較大。
雖然現在的季節只是北京的初春、今天的天候也很不如何,拍出來的照片效果真的讓人很失望...
但是春寒料峭的天氣裡,還是有一些不畏寒冷的花朵綻放,算得上是這一片灰矇矇風景裡的亮點。
前頭有說過,在到訪景山公園之前,我對它的印象真的就只有明朝的崇禎皇帝(歷史課本的官方既定印象),
課本的內容很簡單,就是說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在煤山(現在的景山)自縊殉國這樣,
後來查了資料(這趟旅行回來我真的很勤勞的補做功課...)終於有了比較清楚的了解,
就是呢~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軍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檢將自己掛在景山東麓一株老槐樹上殉國去,
清朝入關後為籠絡民心,將此槐樹稱為「罪槐」、用鐵鏈鎖住,並規定清室皇族成員路過此地都要下馬步行,
這棵有名的歪脖樹在文革期間被以「破四舊」的口號連根拔除,現在園內的那棵樹是後來補種上去的,
其實,我個人認為那棵樹真的很無辜,從頭到尾明明都沒它的事,卻要由它來承受鐵鍊加身、連根刨除的罪。
不過雖然我只對這個歷史事件有印象,但是又餓又累加上原地集合(一些團員並不想爬上去)的緣故,
我們是西邊上西邊下,完全忘了要去走訪一下這個有名的歷史景點!(哭~><)
只能說走完紫禁城後,整個人真的就是呈現半放空的狀態了...